2023-06-24 20:01:52|作者:最新
在网络社交中,我们经常使用表达符号来表达我们的情绪和态度,这无疑是非常方便的。然而,你有没有想过一个简单的表达符号也会导致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
因为一个男人在微信上发了一条信息,“OK“表情,没想到会成为被告,而且一点也不冤枉。
据江西法院报道,2022年12月22日,郭某在微信上与刘某云讨论了儿子刘某伟贷款的还款事宜,郭某要求刘某云成为刘某伟贷款事务的债务担保人。
对此,刘某云于12月24日回到了“OK微信表情手势。
此后,刘某未偿还相关欠款,郭某以逾期未偿还债务为由,于2023年1月6日将刘某、刘某云告上法庭,要求偿还本金15918.4元,利息7907.88元。
在审判过程中,刘某云对原告作为刘某伟债务担保人提出的事实提出异议,认为他回答说:“OK“两三天后,微信表情手势没有义务偿还儿子刘某伟的欠款。
经审理,定南县人民法院认为,被告刘某云回复原告作为被告刘某伟借款事务债务担保人的微信消息OK“微信表情手势表明,他同意作为该债务的担保人,有义务在被告刘某伟逾期未偿还贷款时承担偿还贷款的责任。
最后,双方同意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刘某云与被告刘某伟共同承担还款责任,并在约定期限内偿还原告郭某的相关贷款。